(作者系北京九游会J9联合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管理学博士)
2014年之后,在新的改革框架下,国资委将或消亡或发展成全国性的企业国资监管者。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明了未来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国有企业要推行国有资本管理机制,向市场化方向改革;而国资委不能直接管国有企业,要做干净出资人,设立若干家国有资本运营公司。
就我10年来从事国资系统和国企管理咨询、研究的体会看,国有企业要深化改革,出路不仅在于企业自身,而更在于管理企业的体制——国资体制,它如今已经成为国有企业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障碍。
这种国资体制包括两部分,一是国资委及其定位;二是国有企业和国资委所处的国资环境。未来国资委的去向和国有企业改革的走向,就取决于这两部分。
“中国企监会”呼之欲出
未来模式下,国资委或消亡或发展成为全国性的企业国资监管者,也就是“中国企监会”。当然,也可能同时成立中国企业国有资本投资控股公司——“中企投”。其类似于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由国务院出资设立,董事可由来自原国资委、财政部、中央组织部等部门的人士担当,由中国企监会监管。
未来,无论是“中企投”系统的企业国有资本,还是“省企投”体系的企业国有资本,也无论是原国资委系统的企业国有资本,还是其他出资人系统的企业国有资本,都将由“中企投”行使股东权利。同时,政府之于企业的市场行为,则为“中国企监会”所监督。
治理结构仍值得关注
国有企业今后往哪儿走?当然是往市场化方向走。但这需要健康的国资环境。
国资委自2003年成立以来,应该说在市场化建设上做出了较大的努力,如推行董事会试点和规范。但具体怎样贯彻三中全会精神,让“市场”在“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选聘和管理上”发挥“决定性”作用,克服和改变现实中的国企董事会不能依法拥有经理聘任、解聘权,以及政企关系“党企化”,党管干部“操作化”等关键问题,我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看不出来。
“国有企业要合理增加市场化选聘比例”这一表述,让人深感隐忧。同时,对“权利”与“权力”等均没有涉及。因此,我对于来自国有企业董事会、独资股东之外的行政权力、政治权力,如何在“市场”发挥“决定性”下发挥作用,还极为关注。
2014管理风向标
Q:国有企业市场化选聘领导人,是国有企业改革中极为困难的一环。您如何看这一改革的价值和成功几率?
A:取消国企领导者的行政级别,然后通过市场化的手段选聘,是用人机制改革的关键一环,是政企分开的一把钥匙。但未来能发展到何步田地,要看改革者的决心和勇气。
来源:《中外管理》杂志
作者: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