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资委史无前例地把央企的家底摆在了公众面前。这是国资委践行今年正式出台的《国资法》的重要一步。
在国资委公布的这份名单中,分别列出了过去两年118家央企的营业收入、利润、纳税、资产总量四个指标。这令外界第一次得窥央企全貌。
国资委官员对本报表示,除了十多家军工企业之外,未来在央企信息的公开上,将会越来越透明。
随着央企真面目的大公开,央企重组也有望在公众的舆论推动下得以加速。有接近国资委的人士指出,资产总量排名在后30位的企业都有可能会被装进即将成立的中投二号,而这是未来央企重组中非常关键的一步。
犹抱琵琶半遮面
在中央企业信息披露上,国资委成立之初就为自己定下来一个较高的目标:“要向上市公司看齐。”只是在这条路上,成立了五年之久的国资委近日才迈出了第一步。
这次国资委将118家央企2007年和2008年的账本公开,使得国有资产第一次以如此细微的面目与公众见面。以往国资委只公布所有央企的整体数据,外界根本无法从中得知各家企业的经营状况。有子公司上市的央企还好,那些非上市央企的经营情况,外界几乎一无所知。
国资委财务监督与考核评价局的官员表示,这次对央企相关信息的披露,缘于今年5月份《国资法》的实施。
《国资法》第七条提出: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向社会公布国有资产状况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情况,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张文魁表示,其实关于央企信息公开的话题在2004年就在业界被广泛讨论过,而且当时基本达成共识:“国有企业的透明度要向上市公司看齐,应该向全社会公布它的账本,应该接受全社会的监督。”
不过,对于这次央企信息大公开,北京九游会J9联合管理咨询公司总经理安林笑称这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央企账本公开是一个很好的趋势,但是仅仅公布上述几个项目还远远不够。”他说。
张文魁也同意上述看法,并指出诸如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成本、成本各个分项构成等各个方面的情况,都应该公布。
安林说,公布上述数据的目的是为了让国有资产状况能够更好地接受公众的监督,仅仅公布这四项,即使是专业财务人员也很难弄清楚企业真实的经营情况,这样就很难实现监督的目的。
北京正略钧策企业管理咨询公司董事长、新华信董事长赵民也认为:“在数据公布上国资委还有很大改进的空间,例如如何保证这些指标的真实性,是否都是经过审计的。”
对此,国资委官员也认可,央企信息公布的目标是向上市公司看齐,但是需要一个时间和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巨无霸和小不点
央企的盘子到底有多大?此前,国资委在形容这100多家中字头公司时常常会说,“大的非常大,小的非常小。”这次公布的数据将这幅图景描绘得尤为生动。
上海天强管理咨询公司总经理祝波善说,从资产规模来看主要有两个门槛,一个是国有资产规模1000亿元以上的,一个是资产规模在10亿元以下的。
如果按照上述标准进行划分,2008年,在118家央企中资产规模在1000亿元以上的央企“巨无霸”共有11家,石油化工企业占了三家,电力企业两家,中移动等通讯企业占了三家,此外还有宝钢、神华、三峡开发总公司。2008年末,中石油在国有资产总量和营业收入两项指标上都成为“巨无霸”中的老大。
一位分析师笑称,“巨无霸”企业几乎都是贴着“垄断”标签的。
以利润贡献第一和第二的中石油和中移动为例,中石油的国内原油产量占57%的市场份额,天然气占全国产量的80%,炼化产品占据了全国4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中国移动[73.40 -0.68%]控制着4.57亿户的移动通讯,这被视为是中石油、中移动这两家央企一年之内赚取了近3000亿元利润的原因所在。
从此次公布的数据来看,央企收入和利润集中的趋势在持续。营业收入排名前10位、50位的央企,营业收入分别占全部央企营收总额的50%和84.1%;利润排名前10位、50位的央企,利润分别占央企利润总额的72%和80.5%。
而在排名的另外一端,资产规模低于10亿元的央企组成了“小不点”阵营,其中中国远东国际贸易总公司以国有资产总量0.7亿的规模排在最后,和中石油的差距达到万倍。
在22家“小不点”阵营中,科研院所占据了半壁江山,此外还包括中商企业集团公司、中国印刷集团公司、中国林业集团公司、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等竞争性领域的央企。
不过,有趣的是,天强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的数据分析显示出,“巨无霸”在去年这场危机中并非身强力壮,“小不点”也并非弱不禁风。
上述这些“小不点”阵营中的央企在去年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利润的平均增长率为33.7%。其中,去年所有央企中利润增长率最高的两家央企都在“小不点”阵营中,这两家企业去年的利润增长率都高达300%。
而11家千亿俱乐部的成员,去年的平均利润率为-6.68%。即使将去年由于政策性原因造成亏损的电力企业排除在外,“巨无霸”去年的平均利润率也仅为-1.10%。
重组路径
随着此次央企大账本的公开,未来央企的重组路径变得更为清晰。
2006年,国资委提出到2010年央企重组至80家-100家。截至今年10月30日,央企的数量为132家,这意味着未来还有30家-50家的央企需要整合。
祝波善介绍说,央企以往的重组一个是看谁的胆子大,另一个就是争资源,尽力将企业做大,不管强不强。
“此次对于央企四项经济指标的公布,让企业的利润和营收情况都开始透明化,这也许意味着未来的重组将关注企业的效率。”祝波善说,“接下来央企重组面临的都是深层次的问题,都是难啃的骨头。数据的公布,有助于通过社会舆论监督加速重组的进程。”
国资委官员向本报透露了未来央企重组主要的三条路径:有关联业务的企业进行横向重组;一部分科研院所进大的产业集团;“打包”一批中央企业放进中投二号。
哪些企业将被“打包”?上述国资委官员列出了条件:“资产规模较小,不在涉及国民经济命脉的七大领域内。”
该官员还特别强调:“此次打包并不只是将竞争力不强的企业装进资产管理公司,一些竞争力还不错,但资产规模较小的也都会被装进去。”
国资委研究中心人士表示,从此次公布的数据来看,国有资产规模排名在后30位的企业都有可能被装进资产管理公司。“这些企业应该都有心理准备,我们给了央企几年的时间自己找婆家,现在还找不到的就需要我们来帮着他们找。”
祝波善的预测更为大胆,他认为国有资产规模在100亿以下的企业也许都将很难独善其身。